menu

新闻资讯 news

南玉电力:提升能源系统韧性

image.png

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和电力负荷特性变化,能源电力系统运行面临更多不确定性,亟须增强系统灵活调节能力,不断提升能源系统安全运行和抵御风险能力。 加强能源管网互联互通。为加强资源优化配置,中国加快建设横跨东西、纵贯南北、覆盖全国的能源网络基础设施,提升能源大范围远距离输送能力。形成“西电东送”北、中、南三大通道的跨省跨区输电格局,输电能力约3亿千瓦,建成20条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。不断完善区域电网主网架,形成以若干区域电网为主体、区域间有效互联的电网格局。基本形成油气“全国一张网”,油气资源优化配置和互济互保水平显著提升。截至2023年底,全国长输油气管网总里程约19万公里,其中原油管道3.3万公里、成品油管道3.3万公里、天然气管道12.4万公里。


提升能源储备应急能力。进一步健全以企业储备为主体、政府储备为补充、产品储备与产能储备有机结合的煤炭储备体系。逐步形成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、战略储备与商业储备并举的石油储备体系。加快构建地方政府、供气企业、管输企业、城镇燃气企业各负其责的多层次天然气储气调峰体系。十年来,中国天然气储气能力实现翻番式增长。加强能源应急能力建设,建立预测预警机制,制定应急预案,完善演练制度和应急调度机制,增强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能力。 提升能源系统调节能力。深入实施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,合理布局天然气调峰电站,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,推进新型储能多元化发展。截至2023年底,具备灵活调节能力的火电装机容量近7亿千瓦,抽水蓄能装机容量5094万千瓦,新型储能规模3139万千瓦/6687万千瓦时、平均储能时长2.1小时。强化网间互补互济能力,挖掘可调节负荷、车网互动等需求侧响应能力。

image.png

南玉电力为适应这些变化趋势从以下几点入手展开工作


技术创新与升级方面: 研发高效灵活的发电技术:开发高效的燃气轮机技术,提升燃气发电机组的启停速度和调节灵活性,使其能够快速响应电力负荷的变化。加大对生物质能、地热能等其他清洁能源发电技术的研发投入,丰富发电类型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系统稳定性


推进储能技术融合:研究和应用储能系统与发电机的协同技术,如配置锂离子电池储能、液流电池储能等,在电力负荷低谷时储存多余电能,在高峰时释放电能,平滑发电出力,提高系统调节能力。探索储能与新能源发电的一体化设计和运营,开发 “新能源 + 储能” 项目,增强新能源发电的可控性和稳定性。

应用智能控制与监测技术:安装先进的智能监测设备和传感器,实时监测发电机的运行状态、温度、压力等关键参数,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,提前预测设备故障和异常情况,实现预防性维护,减少停机时间。采用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,实现发电机的自动化调节和优化运行,根据电网需求实时调整发电功率、电压和频率等参数,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。 


市场策略调整方面:参与电力市场交易:积极参与电力现货市场、辅助服务市场等各类电力市场交易,通过提供调峰、调频、调压等辅助服务获取收益,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。根据电力市场的价格信号和需求变化,合理安排发电计划,优化发电资源配置,提高发电设备的利用率和运行效率。


加强与其他市场主体合作:与电网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,共享信息,协同优化电网运行和发电调度,确保电力的可靠供应和系统稳定。与新能源企业、储能企业、负荷聚合商等开展合作,共同开发 “风光储” 多能互补项目、虚拟电厂等,整合各方资源,提高系统的综合调节能力和抗风险能力。 


 管理优化与提升方面:建立全面风险管控体系:完善风险识别、评估和应对机制,对市场风险、技术风险、政策风险等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,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,降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。加强安全生产管理,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,加强员工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,确保发电设备的安全运行,防止因安全事故导致的电力供应中断和系统不稳定。


加强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: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新能源、储能、智能电网等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,充实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团队。开展内部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,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,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。


南玉电力版权所有

发稿: 张建龙

审校编辑:张建龙


  • telephone:

    028-83151951

  • fax:

    028-83150951

  • email:

    info@ccsnpower.com

  • address:

    高新区吉泰路666号福年广场1栋

  • website:

    www.ccsnpower.com

ICP备案号:蜀ICP备12007935号-2